《黑皮膚,白面具》這本後殖民主義大家法農的名著,點出被殖民者對殖民者的心理嚮往,使得被殖民者在獨立後,對政府失望,而對殖民者認同的扭曲心理。

 

今天讀《百年仰望》一書,文中有一篇是胡為真寫他的父親胡宗南。胡宗南是毛澤東視為對共產黨的最有威脅力的兩位國民黨將軍之一。胡將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,恨不能戰死沙場的精神,令人景仰。

 

很多人不敢回顧中國近代史,似乎認為那是一頁醜陋的歷史,甚至希望與中華民國切割,甚至與日本或美國認同。但是,不要忘記,曾被美國殖民的菲律賓,從比台灣發達的地位陷入經濟政治泥淖,美國一力支持建國的以色列,至今令中東地區以巴衝突無法索解。更不用說非洲、中南美洲的前殖民地,很多至今仍是內戰頻仍、飢貧交迫。

 

有關殖民主義對被殖民地造成的種種政治、經濟與心理各層面後患,後殖民主義做了很多深入的探討。由此來看,台灣在脫離殖民後,所達成的成就,可說十分了不起。但是,觀察當今台灣社會的仇恨敵對心理,令人憂心台灣會不會走上其他被殖民國家獨立後的「殖民鄉愁」陷阱?

 

光復後,台灣人無不歡欣鼓舞迎接國民政府,隨後卻因日本的現代化與中國的破敗產生反差,在心理上對殖民國產生嚮往,對國民政府產生失望。

 

由這個角度觀察,二二八事件是一個悲劇,卻不是一個特例。

 

前來接收台灣的四十四軍衣衫不整、軍紀散漫,這是國民政府當初的一個嚴重失策。然而,怎會犯下這樣的失策?卻有其不得不然的歷史背景。

 

胡宗南率領的部隊是國民政府最精銳的戰力,他也是最後一位撤守來台的高級將領。一向以服從為最高原則的胡宗南,在內戰最後階段,曾對蔣中正要求其從秦嶺分兵護衛重慶的指令有些遲疑,因為戰線拉太長,絕非勝利的戰略。但是,他仍然接受了命令,忍痛讓他的部屬弟兄傷亡慘重。

 

八年抗戰,光憑窮困且軍備落後的國民政府是打不贏的。但是我們打贏了,這是外交與國防各方面的奇蹟,我們保衛了祖國,贏得了國際間的尊重。

 

惜戰爭時的兄弟,到了打贏時卻各有盤算。二次戰後,西方國家與蘇聯簽署了雅爾達密約,出賣了我國。於是,中共在蘇聯扶持下壯大,而美國派來的調停使者同情共產黨。同時,獲得扶持的共產黨慷國家之慨,把土地分給農民,贏得廣大農民的心。

 

在這種緊急軍情下,國民政府如何能夠派出精銳部隊來接收台灣?

 

二二八這一頁歷史,應該載入史冊,讓每個國民都以史為鑑。但是,卻不應該定為國定假日,讓國民每年為此「慶祝」;因為,傷痛應該修復它,而不是每年揭開它,讓它永難復原。

 

古今中外,從沒有一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殺戮,猶太人慘死希特勒手下、日本南京大屠殺,這些都沒有變成國定假日,英國人也不會把送國王上斷頭台那一天定為節日。

 

我們不再慶祝光復,卻慶祝二二八,這反映的是哪種心情?

arrow
arrow

    Jewel Hs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